课程思政在行动|“建”言献策,同心共“筑”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2日 阅读数

我校于2月1日发起“把牢政治方向,加强课程思政”倡议,进一步落实学校“每门课程讲德育,每位教师讲育人”的总体规划目标,鼓励广大教师在尊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本次疫情阻击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等育人元素并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此前已推送了17个学院的101个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本期将继续推送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的9个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以期给其他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更多启迪。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疫情防控期间,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建筑系、城乡规划系、风景园林系三个系的老师们准确把握建筑学科的育人思想,充分挖掘疫情防控过程中感人的育人元素和专业课程内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使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增强服务社会意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激励建筑学子为社会主义建设“建”言献策,同心共“筑”美丽中国,开创了学院课程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案例102:王炜老师主讲《场地设计》

《场地合计》课程作为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的必修课程和风景园林专业的选修课程,涉及面广,相关知识众多,基本涵盖了在整个设计阶段除建筑单体外的所有设计知识点,对于专业设计课程起到理论基础支撑作用。

本学期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在对线上多种教学形式进行试用调研之后,采用了QQ群+腾讯会议的形式授课。本课程教学遵循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将“心系国情,关注民生”融入设计教学,针对城乡建设的转型,将“可持续”、“提质增效”的内涵和知识点融入场地设计的课程学习中,引导学生关注建成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基于国家经济进入增速放缓新常态的大背景,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全国范围内的建设转型正在不断展开,从“增量发展”转型为“存量发展”。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和“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王炜老师在课程体系结构、实践环节、练习考核等各个环节作出相应的调整,重视与社会发展的接轨,引导学生面对美丽乡村建设、旧城更新、社区规划发展、公共空间美化提升等,以存量提升为导向的项目,切实解决好“提质增效”以适应当代复杂多变的专业市场需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专业使命感得到有效加强。

案例103:柯达峰老师主讲《建筑设计基础》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入门课程,既是专业教学的起点,也是专业教学成果的综合体现。柯达峰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对话建院师生,对话建筑师,对话抗击疫情一线人员,思考在疫情环境下的建筑学科在线教学。

课程结合“身体与空间”设计竞赛展开。通过联系居家隔离自救的华中科技大学万谦老师,确定课程主题为“在特定环境下的身体与空间”,以空间为主线,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关系,让学生在家设计自己的小方舱医院。海外建筑师伍敬先生提出了对方舱的思考,得到了建筑界、医疗界等专家的认同和热议,促进了对医疗建筑的思考。通过连线伍敬先生,让学生意识到课题前期的调研和思考的重要性,他强调首先要确定空间主体(使用者是谁?为什么?他或她的生活场景和需求?典型日常行为模式),然后设计围绕这些要素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观看了万谦老师居家隔离自救的相关视频:在确诊一家感染新冠病毒,他是如何和家人一起抵抗疫情,观察和体会其非常时期的生活过程及其空间布局。结合当下疫情,同学们思考自己所在的生活空间,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个在非常时期的理想生活状态及其相应空间。引导学生在疫情期间,好好珍惜这个特殊时光,多和家人沟通,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对空间需求,从而做出属于自己或家人理想的局部生活空间,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父母,关爱他人。

这个课题得到一年级同学们的热烈响应,他们被万谦老师抗击疫情事迹感动,王淳熙同学引用老子《道德经》第五章道德名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类当自强不息”,得到了其他一百多位同学的点赞,也鼓舞了大家:众志成城,抵抗疫情。他们通过观察家人的生活,精细化的操作,构想出专属于某些特定时期、特定使用者身体的空间、深掘受限空间的使用潜能,并以某种有张力的表现形式呈露出来。

案例104:周成斌老师主讲《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亲爱的同学们,突发疫情,我们必须在家里线上学习了。

不过,我想对我们这门课来讲,这到不失是一个好的时机。因为大家将有机会深入体验家居生活,同时联系自己所学的居住建筑设计相关知识,思考健康住宅及其规划设计这样切身的问题。有理由相信这一届的居住建筑学习是最为深入的!”

在建好“宅中话宅”课程学习QQ群后,周成斌老师写下了这样的导语来激励居家的学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网上讲授《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是他从教十余年后遇到的新挑战。面对新事物,在此后的授课中他积极学习相关的教学理念,并不断探索与总结。

(1)翻转课堂。依托优质教学资源,让同学自主完成基础知识学习,课堂上主要用来答疑与讨论、点评,变被动接受为互动参与,通过翻转课堂实现了原理的深度理解。

(2)学以致用。居住建筑是重要而基本的建筑类型,但在与企业的交流中,得到的反馈却是初出茅庐的青年建筑师往往因缺少经验而很难做好住宅。针对这一遗憾,课程利用同学的居家状态,强化原理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使用的环节。例如厨卫部分结合进度安排了测绘,“测绘家中厨房和一个卫生间,徒手绘制并标注尺寸,旁边可以配上必要的图片。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点评;如果有改进意见,用意向性草图表达一下,鼓励提出改进方案。”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导向,同学们条分缕析地剖释了自家的使用状况,并化身家装设计师进行了重新布局,大大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

(3)分类推进。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包含家庭状况、民族、地区等的不均衡,不搞一刀切。套型测绘作业在布置后特别注明选做,避免对于有些不愿展示自家的同学造成压力;考虑到有些区域网络不稳定,对于作业提交时间也留有弹性。总之,关爱同学,使之在疫情下都能够保持身心健康。通过班级同学的交流,更形象生动的进行了住宅类型的展示,学生还了解祖国大地不同区域的住宅特点。

“宅中话宅”,这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在特殊时期的艰难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将来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美好情感,在生活体验中丰满了学生家国情怀的理解。

案例105:四年级导师组主讲《建筑专题设计》

专题设计一:校园方舱医院改造专题

突如其来疫情的发生和蔓延使同学们隔离在家不能返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被打乱,由此需要相应调整专题设计主题。四年级导师组林静等老师主讲的《建筑专题设计》,结合疫情发生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各地医疗卫生设施承受严峻的挑战和压力,城市医疗设施一般根据地域特点,结合城镇化格局、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经济发展等因素进行配置,设区市原则上设立一所传染病院,而县级城市,没有设置要求。从此次疫情发展看,由于现有医院、传染病院难以按照灾害发生时需求容量进行扩建,需要快速改造应急临时医疗中心作为补充力量,而城市体育馆、展览馆等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临时应急医疗中心可复制推广。基于此种社会现实,专题设计主题选定临时应急医疗中心改造设计,改造项目可采用模块化设计,工业化生产集成,装配式建造、快捷、适应性强、可复制性等优点能适应突发的应急医疗救援。结合居家隔离不能外出进行必要、正常的设计前期调研工作,将基地选址定在同学们都熟悉的福大校园,假定某时期校园内发生小规模的聚集疫情,选择校园内的体育场馆进行应急改造。

线上设计教学过程以QQ群交流为主,按照教学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计开题、调研汇报、方案汇报过程皆采取集中共同讨论交流、各组单独设计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克服种种困难,达成默契,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成果如下:

专题设计二:乡村振兴专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来自闽清县金沙镇的同学以社区老少活动中心的设计课题回应劳务输出型乡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社会问题;来自云南彝族的同学以彝族村落公共空间的改造探讨少数名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融合;龙岩中山古镇的同学探索乡村历史建筑遗存整治和开发的可能性。课程通过引导学生挖掘家乡建设内涵,唤醒学生的乡土文化自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从而提升人文涵养,增强家国情怀。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进程的推进,城市的存量建设已然成为时代需求。成长于泰山钢铁厂家属院的同学,试图以工业遗存活化设计为手段,补充匮乏的区域公共文化设施。这些就地取材的建筑设计专题顺应政策引导,立足社会需求,具有极强的在地性,是特殊时期特殊条件下激发出的特殊能量,或将对今后的常规教学产生一定的启发作用。

案例106:樊海强、刘淑虎、张延吉老师主讲《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操作性。“疫情”的出现,给这门课程带来很大的困难,没有办法去现场实地调研,学生很难做出有效成果。樊海强、刘淑虎、张延吉老师在集体备课时重点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带领同学们积极应对各种困难,紧扣科学前沿,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先进技术”(遥感、互联网)有效解决了出现的各种问题,使课程上的“有声有色”,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确保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

经历摸底调查和反复论证,老师们决定因势利导,主要方法途径包括:①有效利用遥感等先进技术,通过高清晰遥感图像(精确到0.5米),让同学们直观地观察城市的基本要素,包括建筑、道路、绿化、用地,取代同学们的现场调研。②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教学,通过腾讯视频、QQ、微信等媒体工具,进行网上教学。利用腾讯视频讲授课程、展开讨论,利用QQ、微信聊天平台,进行课下辅导。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有序,同学们进步很大。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家空间治理工具,本身就是要执行国家发展战略,而国家发展战略本身就是课堂思政的一项关键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将国家发展战略变成各种小故事穿插其中,课程重点突出如何把国家发展战略变成规划“蓝图”,不仅训练学生向前融合的能力与宏观空间分析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敬业精神和应对困难的探索精神。

案例107:马妍老师主讲《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是城市规划专业一门基础课程。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的目的是将城市空间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通过系统建立、操作与模型分析,产生对城市资源、交通、灾害防治、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城市规划一直是立足于对城市各种功能的空间部署与安排的一个专业,在落实规划目的的过程中,了解规划区域的地理空间要素、数量、质量和分布特征对于学生理性的进行规划方案的分析、城市空间的合理组织和布局意义重大,有助于提升学生养成探究、审慎、客观的规划思维能力和陶冶职业道德。

自开展线上教学以来,马妍老师积极探索“理论+实践”的课程内涵与外延,为提高线上教学质量和学生课程投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兴趣和自主学习积极性。将“抗击疫情”与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相结合,带领同学们掌握如何利用GIS数据分析感染人群空间分布特征、城市之间人流联系,进而如何对区域城镇体系中某一城市面对的感染防疫风险进行宏观分析。教学过程中不仅将疫情热点问题与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让学生们充分的感受到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其应用的重要性和强大的实践应用性,让学生深深地爱上这门课程。

案例108:彭琳老师主讲《城乡规划社会调查》

在《城乡规划社会调查》课程中,彭琳老师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让城乡规划专业的同学们思考如何从规划建设角度防患于未然。在重大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如何能够基于规划知识与量化技术方法,为事件发展提供有效的感知、认知、分析、预测与评估,以为健康城市发展补充必要的支撑。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就相关课题展开城乡规划社会调研,同学们也就相关问题展开积极讨论,例如疫情下的城市规划反思:高层住宅是中国社会未来最沉重的社会负担;疫情下城市的发展和治理暴露出来的问题与不足该如何堵漏补短;疫情前,城市规模以及城乡公共卫生防控等。

由于疫情期间,同学们不能随意出门发放问卷,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社会意见的收集,我院专门为师生搭建了线上沟通群,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线上调研。一系列的措施都力求从课程教学任务出发,结合专业角度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反思,吸取疫情带来的教训,探索面向全面小康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案例109:罗涛老师主讲《景观美学》

《景观美学》是以培养风景园林学生在环境审美实践活动中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设计美为主要目的,研究审美对象、审美关系的重要学科。罗涛教授根据自己的相关研究,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切身感受,在线上教学中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在介绍各国景观建筑美学的时候,结合各国新冠疫情的应对方式,分析各国传统文化差异,罗列中国、德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文化及应急手段,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各国文化差异及审美观念的同时,凸显我国抗疫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抗疫一线工作者的崇敬,增强学生对继承中国优秀文化,最大限度地探索美学领域中的隐性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文化底蕴,增强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案例110:洪婷婷老师主讲《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设计课程,受到疫情的影响,场地现状调研及设计修改等教学环节受到限制。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消除疫情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成为此门课程教学最大的挑战。经过反复的教学设计,提出了 “课程思政引导,教学方法融合”的理念,从教学设计上进行课程思政闭环。设计理念上,引导学生思考疫情后环境尺度的变化,对疫情的态度上化消极猜想为积极击破,增强学生专业自信和社会使命;设计方法上通过介绍往届学生的成功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课程讲授上,积极探索zoom+互动的教学方法,疏导学生对疫情的恐慌,让“OK”小分队课堂氛围热烈,通过抗疫精神的传导,激发学生家国情怀,从而提升战胜困难,积极主动投入学习的动力……这些闭环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互动,他们享受着景观设计带来的乐趣,也充分思考如何学以致用,报效祖国和社会。课程思政无影无形,润物无声,而教学成果却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