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高校立身之本。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新时代,高校应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推进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协同融合,顺应“大思政格局”的发展趋势,书写立德树人新篇章。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需要教师思政和学生思政同频共振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新历史方位,对我国高等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聚焦,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推动教师思政和学生思政同频共振。
双轮驱动,融合发展是良好教育的提速器。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双主体,教师思政提升教师主体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学生思政提升学生主体的思想素养和主体意识。教师思政和学生思政双轮驱动,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铸魂育人,教师思政是学生思政的助推器。教育者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前提条件。高校应推动教师思政做到实处,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强基固本,学生思政是教师思政的助跑器。受教育者思想素养和主体意识提升是促进教育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反馈激励。高校应高度重视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反哺教师思政工作。
提升教师思政,为学生思政保驾护航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高校要注重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把教师培养成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对于教师思政而言,培育政治素质是基础。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在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高校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前沿地带。唯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才能帮助广大教师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教师应当坚定党的领导,传递给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正能量。
提高业务水平是基本。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高校应当推动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扎实落实课程标准,优化教学效果。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提升教研业务水平的全过程。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改善教学方式,将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学教研。加强教师反思,引导教师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教学和指导过程持续动态优化。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
增强育人素养是基石。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制度建设,用制度来约束教师不合规范的行为,按规定惩戒不合规范的行为,形成警示效应,打好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的烙印。
加强学生思政,为教师思政添砖加瓦
“蒙以养正,圣功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是引导学生培育正确三观、树立远大抱负的重要途径。学生思政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有助于明确教师“立德树人”的职责,营造高校“全员育人”的氛围,从而促进教师思政工作更好开展。
对于学生思政而言,思想建设是根本。教师应当全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义,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实践育人功效,推进思政工作融入教育全过程。一是培育学生做心怀国家、热爱人民的奉献者,以应对西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二是培育学生做矢志不移、勇担责任的信仰者,培养学生以“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目标指引专业学习。三是培育学生做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的实干者,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课堂学习是根基。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落地落实。高校要做好课堂教学与管理两手抓,全面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打通两类课程壁垒。同时,高校可以有机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特别将第二课堂和思政育人工作有机结合,为课程思政赋能,促进课堂教学与思政育人工作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
德育提升是根要。“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为。一是要聚焦学生品行,注重全面发展。“立德”先于“树人”,要将道德修为的培育放在知识能力的提升之前。二是强化实践应用,加强主流引导。和谐德育中,学生是主体也是客体,是倾诉者也是传播者。德育中要激发学生内生需求,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自我教育。三是打造文化名片,营造德育氛围。开展德育工作要植根于内心,作用于品行。要实现和谐德育,必须营造良好氛围环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用文化环境真正诠释道德内涵。
信息来源:高校思政网